(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全国前三配资公司
转自:中国中医药网
仲夏尼山,文脉悠长。在7月10日举办的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医药文化论坛上,10余名海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和的追求·中医之美”的主题坐而论道,共话中医药文化传承,共谋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从“仁者爱人”的医魂淬炼到“形气神”的生命哲思,从有关中医药与中华文明的思维交流到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建议的观点碰撞,一场关于中医药文化传承与未来发展的深度对话在孔子故里徐徐展开。
以文化为魂的中医之道
“仁字虽简,却是贯穿中医千年的红线。”国医大师王新陆追溯“仁”的起源,从公元前550年侯马盟书首次出现“仁”字,到孔子“仁者爱人”的谆谆教诲,揭示出齐鲁医派的文化密码。
在王新陆眼中,齐鲁医派的代表人物更是“仁爱”思想的践行者。扁鹊在邯郸为妇人治带下病,行至洛阳为老人医痹症,到了秦国又成为“小儿医”,这种以患者需求为导向,“随俗为变”的行医理念,展现出医者对生命的尊重。成无己开创“义诊施药”先河,晚年坚守“不设诊金簿、不拒夜叩门、不吝传医术”,御赐“仁心济世”匾额;黄元御弃儒从医,以“本良相之心为良医”为志,获赐“妙悟岐黄”匾额,官至御医。王新陆强调:“这些先贤不是在‘治病’,而是在‘爱人’,这才是中医最该传承的精髓。”
展开剩余78%“根植于东方文明的中华养生智慧博大精深。”国医大师周岱翰援引《淮南子·原道训》“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的论述,介绍以形、气、神三要素诠释生命现象和疾病、康复过程的中医生命学说,提出“养生延命四要诀”即“调神、养形、治未病、中和”。周岱翰表示,中医治病应用药物或针灸,常直接作用于病邪或损伤的脏腑,更多的是通过调动或促进机体自愈能力而康复的。“人类认识自身生命密码和对自愈能力的发掘仍在路上,犹如我们对宇宙和量子纠缠的深入认知在探索中不断出现惊喜一样。”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教授杜冠华对比《神农本草经》“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的分类,指出传统中药的智慧在于“以健康为核心”。他也表示,现代很多研究结果证明,古人在应用方剂、药品组合时,产生了很多有效的作用机制,“用复杂的药物组合去治疗复杂的疾病,古人的用药智慧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挖掘。”
中医药与中华文明根脉相连
中医药与中华文明,是根脉相连的共生体。论坛中,专家们深入剖析了这种关系,并探讨了中医药现代化的路径。
“中医药是医学体系,又是中华文明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的浓缩载体,更包含了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核心密码。”湖南中医药研究院党委书记葛金文认为,中医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同根同源的,共享“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的核心价值。同时,他们又有双向赋能的共生关系,中医药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精神母体,中医药又以实际优势反哺中华传统文化。“这种共生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是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体现,也是为中华文明延续与发展提供稳定内生动力的源泉。”葛金文如是说。
“中医药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中国中医药报》社总编辑王淑军从“天人、古今、中外”三个角度,对中医药的当代文明价值进行了提炼。他认为,在“天人视野”下,中医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传统,其“天人合一,主客相融”的哲学根基迥异于西方“天人相对,主客二分”的文化背景,展现出与西医的互补性;在“古今视野”下,中医成为唤醒沉睡中华文化基因的关键力量,一方面中医药核心理念与中华文化是高度同构的,另一方面中医药体现出了非常强的人民性,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在“中外视野”下,中医药依靠疗效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成为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载体,截至目前,已经传播至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围绕中医药“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专家们贡献了多维洞见。“在建设‘健康中国’的过程中,中医药现代化是重要的宝藏。‘治未病’是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江西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刘红宁以山东潍坊热敏灸小镇为例:4万多人口家家户户习灸,医保费用下降三成,“大病变小病,小病变没病”,这正是中医“防患于未然”理念的现代实践。他预计,“未来,人工智能等技术将极大助力‘治未病’,从而释放这一东方智慧对全球健康的潜力”。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陶晓华则聚焦支撑体系,他认为应加强以临床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行业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推动科技创新,将现代科技融入研发与应用;促进产业向智能化、标准化升级;并持续完善市场准入与监管机制。“中医药现代化发展需插上科技翅膀。”陶晓华表示,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让千年智慧与现代科技同频共振。
展现全球视野下中医药发展图景
中医药的全球之旅,是一部生动的文明互鉴史。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余新忠表示,文明的互鉴是文明发展的一个必要的前提,中医自身就是互鉴的产物,中医在发展过程中曾吸收印度、阿拉伯医学养分,但同时也在不断地向国外传播。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化成强调,中医药文化在中外医学交流中对国外医学发展,特别是东北亚、东亚地区的医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代西医传入推动了中国医学体系革新,而当代中医药在全球抗疫中的作用,彰显了其在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的独特价值。
肯尼亚肯雅塔大学副校长康谷·詹姆斯·比乌分享了该国传统医学从殖民时期被污名化为“巫术”到独立后复兴的历程。如今,80%民众使用传统医学,生活方式相关疾病的兴起和西药耐药性问题也推动当地百姓对中医药的需求。得益于与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合作,山东-肯尼亚传统医药合作中心建立,并计划在肯雅塔大学的附属医院开设中医诊室,让民众“眼见为实”,以临床疗效提升接受度。
巴西中医学院院长海金斯介绍了中医药在南美洲的推广成果。他表示,巴西已设立针灸本科学位,中医药在巴西、阿根廷和智利都发展得非常好。同时,他也提出,在对外传播中医药时,需警惕术语翻译导致精髓丢失,更要防止西医内容过度渗入模糊了中医根基。“中医的根必须是中国的中药理论和中医药文化。”海金斯说。
面对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深层挑战,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孙小淳认为,核心在于中外认识论差异,应厘清并深化中医自身哲学体系,用大众语言传播中医药核心理念,避免为“科学化”而丢失中医药的身份。
学者们对中医药未来发展的畅想,勾勒出一幅和合共生的全球健康图景。根植于古老东方的中医药文化,正以其和谐与平衡的特点走向世界全国前三配资公司,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本报记者 秦宇龙)
发布于:北京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51配资网_股票交易配资_场外炒股配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