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在解放战争中死守太原而在抗战时期放弃太原的战略抉择,其根本原因在于两个时期面临的军事态势存在本质差异。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自1937年9月攻陷大同后,其机械化部队沿着山西中部由北向南的盆地走廊快速推进。山西独特的地形构造——东西吕梁、太行山脉夹峙中的串珠状盆地,为日军重装部队提供了理想的进军路线。面对装备精良、后勤体系完善的日军第十四师团等部队网络融资炒股,阎锡山指挥的晋绥军与中央军联合部队虽组织了平型关伏击战、忻口会战等著名战役,但在太原会战中,面对日军南北夹击的钳形攻势,28万中国军队在火力、机动性等方面均处于绝对劣势。经过月余血战,中国军队以伤亡逾10万的代价仅造成日军3万伤亡,太原最终陷落。值得注意的是,日军占领太原后因兵力有限转为战略守势,阎锡山遂将主力撤至晋西山区,与后来进入山西的八路军形成分区抗战格局,这种存人失地的弹性防御策略为持久抗战保存了有生力量。
转入解放战争时期,阎锡山的战略处境发生根本转变。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谢兵团转战豫西后,山西战场压力骤减。此时徐向前指挥的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仅5万余人,且多为地方武装,而阎锡山坐拥10万晋绥军,一度掌握战略主动权。但1948年春季运城、临汾战役的连续失利,迫使阎锡山收缩至太原周边防御。 阎锡山将守城希望寄托于华北战局整体演变,特别关注傅作义50万大军的动向。为维持防御体系,他不仅强化了抗战后持续修筑的百里防御圈——包括5000余座碉堡和复杂的地下工事网络,还囤积了足够10万军民食用一年的粮食储备。1948年6月的晋中战役成为转折点,徐向前以6万兵力实施机动围歼,在40天内摧毁阎军7个军级建制,缴获火炮3704门及大量铁路装备,此役后阎锡山丧失野战能力,只能龟缩太原。 太原围城期间,守军通过空运获得国军第30军等部1.3万人增援,强征3万市民编入铁血师神勇师等临时部队,使总兵力维持在10万左右。解放军华北野战军第1兵团采取围困瓦解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战术,在1949年4月发起的最后总攻中,使用1400门火炮进行火力准备,经惨烈巷战后终克坚城。此役解放军伤亡4.5万人,守军13万余人被歼,而阎锡山早在2月15日便乘专机南逃,其经营38年的山西政权随之土崩瓦解。大同守军闻讯后未作抵抗即开城投降,标志着山西全境解放。 发布于: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51配资网_股票交易配资_场外炒股配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