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纵深推进、金融科技浪潮重塑行业格局的背景下,第十四届中国新型金融机构合作交流会议于日前在上海圆满闭幕。来自全国各地金融管理部门、百余家地方金融机构及行业协会、金融科技公司的200多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科技+绿色+数字:地方金融转型新路径”这一主题深入探讨,旨在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发展机遇,推动地方金融机构实现高质量发展。
科技重塑地方金融服务生态
当金融服务的物理边界被技术浪潮逐步消解,科技已不再是工具层面的优化手段,而是重构服务生态的核心引擎。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聂清在致辞中强调,地方金融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科技创新对金融业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与深远意义。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以碳资产入表机制为切入点,指出完善这一机制需借助科技实现企业碳数据的动态监测与价值评估,而当前强制配额减排与核证自愿减排两种机制的数字化管理,正成为推动企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抓手。
“数字金融智能化创新的基石是 ‘可信任’。”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表示,需管控AI陷阱、匹配算法与场景,确保客户、市场、政府信得过,金融机构应用模型时应注重可靠性、解释性、合法性与经济性。这一论述与中国保险学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龚明华的观点形成呼应,龚明华表示,生成式AI在银行保险机构的客户服务、智能营销、风险管理等五大领域发挥着替代和赋能的双重作用,但规划滞后、语料缺陷等六大挑战也不容忽视,二者共同勾勒出科技赋能金融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图景。
在区域协同层面,长三角科技产业金融研究联盟的成立具有标志性意义,它标志着地方金融从单点创新转向生态化布局。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执行所长孟添以上海实践为例,深入阐述了“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三大路径——信贷与投资双轮驱动、市场与保险协同突破、生态与平台日臻完善,为长三角 G60科创走廊等区域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地方金融机构正以创新性技术融合打破传统服务边界,构建起以科技为核心引擎的新型金融生态。“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通过底层架构重构实现‘服务场景无感化、风险管控智能化、价值创造生态化’的范式革新,地方机构正通过业态重构与模式革新在科技革命浪潮中开辟差异化发展路径。”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陶紫彬表示。
地方金融机构绘制“创新图谱”
当宏观政策指明方向,地方实践则以场景创新使转型路径愈加清晰。在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的交汇处,汉口银行将党建基因注入乡村绿色产业,通过整村授信、产业链金融等六大举措,实现9个共建产业项目100%投产。泰安银行则锚定“三农”特色,构建覆盖传统农业、产业链开发、农资流通等六大领域的信贷投放体系,以“政银企”协同机制破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
养老金融与数字转型成为差异化发展的突破口。据悉,上海银行(601229)构建的“四专服务体系”已服务超 500万老年客户,管理养老金资产规模(AUM)达4930亿元;江西农商联合银行通过“大平台+小法人”模式推出数字化贷款,余额达130.58亿元。这些案例生动展现了金融创新从城市到县域、从传统领域到科技赋能的全方位渗透。
县域金融创新呈现出多元路径。例如高密农商银行构建“线下走访+线上智赋”的三维服务体系,其“慧农通”平台实现农产品从种植到结算的全链条数字化。重庆三峡银行的“活体智慧贷”将生物识别技术与农业金融结合,相关贷款余额突破7000万元。
大模型赋能金融业务
如果说上述实践是地方金融转型的“毛细血管”,那么大模型技术的应用则构成了重构金融业务逻辑的“主动脉”。苏州银行(002966)副行长李伟表示,针对金融科技驱动下小微企业线上化获客存在的自主获客能力弱、风控依赖外部数据等问题,需以“系统+人工”获客、“多维数据+行业专家”风控及客户分层运营等举措,实现从“流量获取”到“价值创造”转变。广西农商联合银行探索“大模型+小模型”混合架构,推动金融服务向精准性、稳健性与合规性升级。江阴农商银行将供应链金融作为突破口,通过引入核心企业 ERP 数据与物流信息,搭建智能风控模型,使供应链金融在贷余额达5.75亿元。
智能风控与客户运营成为大模型应用的核心场景。山东日照东港农商银行的实践显示,AI大模型使智能外呼响应率提升35%,贷后风险预警准确率达92%。山西运城农商银行则构建“六维智能体系”,贷后监测系统可自动识别风险,让小微贷款管理更高效。
随着AI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度渗透,其应用场景正向更广泛的金融服务全链条延伸。“建议金融机构与第三方合作提升AI应用效率。”百融云创高级副总裁陈立宇表示,据悉,该公司运用AI技术将金融业务拆解为智能体,创新收费模式。法大大产品负责人梅容称,通过AI大模型实现合同全周期智能化管理,显著提升贷后处置效率。上海金橙科技创始人方春表示,其AI解决方案帮助中小银行优化存量客户管理,通过智能外呼实现精准获客,有效降低运营成本。上海科创投集团、上海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副总经理周立永认为,国有资本应引导民营资本投入科技领域,硬科技研发需要长期战略定力,需平衡短期风险与长期发展。
转型挑战与未来路径
尽管成果显著,地方金融转型仍面临科技投入不足、数据割裂、绿色金融效益量化难等深层梗阻。与会嘉宾建议构建“政策—技术—生态”协同体系:监管层出台差异化指引,技术层建立行业共享基础设施,生态层推动“政银企研”合作。
展望未来,地方金融将呈现从“技术跟随”转向“场景定义”、从“单一产品”转向“生态服务”、从“区域服务”转向“协同发展”的三大趋势。
正如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汤烫所言十大配资平台,地方金融机构在科技赋能中提升货币功能与结算地位,以科技、数字、绿色为“新三原色”的融合创新,不仅将重塑区域金融生态,更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金融动能。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51配资网_股票交易配资_场外炒股配资观点